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何为中庸之道 (第2/3页)
> “我明白。”他替她一层层收束轻绡,又为她整了衿带,动作细致得近乎挑逗。 “你志在经世,不愿埋没才华。但须明白,这书院中不止少年心性,还有未来朝堂的权谋与刀锋。哥哥不愿你锋芒太盛,既招嫉,又引人肖想。” 杜若烟垂眸,唇边却逸出一抹笑:“哥哥想多了。我如今是男子,书院尽是男子,谁会肖想我? 倒是南北之争,确实该谨慎,幸好,有哥哥提点。” 案上散落的纸墨仍未干,墨香袅袅,屋内却早被另一种暧昧气息笼罩。 杜若璞将最后一根衿带打结,指尖在她胸前停顿片刻,才缓缓收回。 轻绡已束好,直身整饬无瑕,仿佛方才那一室旖旎不过是虚幻。 “好了。” 他俯身,低声在她耳畔道,“晏弟,走吧。” 两人相携而出,步履贴近,仿佛天生如此。 午后的长廊清静,阳光透过松枝,映得他们的身影并肩而行,亲昵非常。 杜珂负手立于檐下,素衣清简,清癯之姿恰似寒松挺立。 眉目间自有一股清朗俊逸,却因唇线收敛,神色淡漠,显得疏离冷峻。 檐下风过,吹动衣袂,他静静凝望着前方。 刚刚一幕尽数映入杜珂眼底。 他未出声,神情淡漠如常。 只是,当他目送儿女背影渐行渐远时,眉梢眼角微微一动,唇畔若有若无勾起一丝弧度。 笑意不深,却似藏着千言万语。 在那清冷、出尘的眉目间,分明有一抹暧昧的阴影悄然浮动,仿佛一滴墨,落在清泉之上,漾开层层心思难测的涟漪 未时已近,松风送爽,书院大讲堂外的铜壶正滴水报时。 杜若璞与杜若烟循步道而行,廊庑尽头,书院会讲已然开始。 今日讲席设于将军柏下,松阴如盖,草坪青翠。数十名南北学子依方而坐,衣冠整肃,却难掩眼神中火光暗涌。 讲席上,孙景文正襟危坐,此人三十许年,出自洛阳世族,少承家学,博通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又潜心程朱义理,言辞精密,仪表清朗,是书院理学博士。 他身形清瘦修长,衣冠简雅而洁净,眉宇疏朗如画,眼神温润而不失锋芒,语声若清钟,字字沉稳有力。 “诸生同习圣贤之学,今日会讲《中庸》首章。中者天下之大本,和者天下之达道。南北学风或有异趣,然理一道也。诸君可各抒己见,但求明理,不伤和气。” 话音甫落,杜若璞率先起身。 他眉目温润,身姿挺拔,宛如一株修竹立于人群。 “‘天命之谓性’,人皆有之。自宋以来,南学尤重义理,讲求格物致知,穷理以尽其性,方能不负此命。若徒恣情而不学,便如无舵之舟,终将覆没?” 此言一出,南方学子纷纷点首,神情颇为自信。 旋即,北方席间一人霍然起身。此人乃京师官宦子弟——徐子文。 他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